把自己修煉好了,孩子就沒有問題了
更新于 2014-08-15 ? | 瀏覽次數 0
不斷變換的、耀眼的外在光環(huán)沒有換來張德芬想要的滿足和快樂感,她改變方向,向自己的內心探索要答案,經過7年的時間她漸入佳境,不僅成為了更好的自己,更成為了更好的媽媽。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父母,做好父母,請先修煉自己。
(正文)2008年初,以一本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暢銷各大圖書榜,并以暢銷作家身份走進我們視線的張德芬,其實在此之前就有著令人羨慕的履歷表:臺灣名校畢業(yè),曾經的臺視女主播,美國加州大學MBA,IBM亞太地區(qū)行銷經理……在努力探索外在世界并得到了豐碩的回報之后,張德芬找不到快樂和滿足的感覺,她開始向內探索,甚至很快辭去了高薪工作,專心研修心靈成長及治療的方法。這一次身份的轉變想來是張德芬最滿意的,她找到了自己心底最最需要的東西——內在的平和與快樂。
盡管外在身份的不斷變換,她的另一個角色卻是從未改變的,那就是兩個孩子的母親。在外出演講時,張德芬常常會遇見憂心忡忡的父母,“我孩子的問題很多怎么辦?”“我怎樣才能讓孩子不受我們過去的傷害,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?”面對這些問題,張德芬通常只有一個答案:把你自己修煉好,孩子就沒問題了!而這正是張德芬的經驗之談.自我修煉不僅實現了她個人的成長,情緒管理能力的加強,而且她與孩子的關系也在悄悄地發(fā)生變化。
曾經,她也愛發(fā)脾氣,也期望孩子優(yōu)異
張德芬從七八年前開始關注心靈的成長和修煉,而在那之前,她已經有了兩個孩子,哥哥6歲,妹妹5歲。她開玩笑似的說:“有時候真希望可以把他們兩個重新養(yǎng)一次。”以張德芬今天的修煉成果,她當然不會將自己埋頭于無謂的懊惱之中,“其實也沒關系,孩子本身就是來陪父母做功課的,從任何時候開始,只要父母安心地、開開心心地學習就可以了。”不過,如果再有一次機會,張德芬相信自己一定會比過去做得更好。
“我懷孕的時候,什么都不懂,只知道要聽聽音樂,一點也沒想到媽媽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、一顰一笑都會影響胎兒將來的七情六欲。”張德芬說,那時候她心情不好時脾氣照發(fā),遇到事情很容易著急。而且以她的性格,總是希望孩子將來像自己一樣,在學業(yè)或其他方面都很優(yōu)秀。
隨著長時間的自我修煉和改變,她慢慢地發(fā)現自己的心態(tài)變得平和了許多,對孩子的期望也在這幾年發(fā)生了變化。“我現在對孩子課業(yè)的要求并不高,只希望他們到時候能進入一所大學,平時打打工,接觸接觸社會,讀一些自己喜歡的科目就行了。我不需要他們考上哈佛,光宗耀祖。最大的期望反而是他們擁有管理好自己情緒的能力。”張德芬說,自己曾經深受情緒之苦,很長的時間里都是一個不快樂的人,她不希望孩子們像她曾經那樣。
學習告別內心的小孩,以真正的成年人的心態(tài)面對孩子
也許因為第二次當媽媽時張德芬有了更多的經驗和平和心態(tài),也許因為女兒的DNA中天生攜帶了更多積極和快樂的因素,女兒似乎一生下來就是大家的開心果,是情緒管理的好手,因此張德芬對她并沒有太多擔心。相反,哥哥卻是一個有很大情緒問題的孩子,“他不僅情緒起伏大,而且負面情緒多,甚至有些膽怯和退縮??赡芩麖奈疫@里遺傳到的負面因素更多。”
張德芬說,兒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經常讓她抓狂:“他總是因為很小的事情波動情緒,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塊巧克力,他會因為擔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滾,大哭。”當時的張德芬,并不懂得如何接納孩子的壞情緒,只是覺得兒子完全沒必要這樣。她會很自然地否定兒子的行為和感受,越否定,兒子情緒越崩潰。“我當時還想:這孩子怎么這樣?那時,完全沒有給他空間,完全做不到接納。”
在不接納孩子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同時,張德芬也隱約感覺到有些奇怪:為什么兒子生氣的時候,我自己也會跟著生氣?我應該很愛兒子、包容兒子的,為什么和那樣和小孩子計較呢?隨著不斷地修煉,不斷地走進自己的內心,張德芬發(fā)現,每次孩子發(fā)脾氣或者不聽話的時候,都會讓她感覺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任由大人欺負、壓制而毫無反抗能力的小時候,每當這個時候,她的心底里便產生強烈的無力感。
發(fā)現了這種感覺之后,張德芬開始試著用覺察內心的方式,和自己內心里那份被觸動的、被揭露的無力感待在一起。她讓自己去感受,去接納這種感覺。慢慢地,她感覺好多了,“我把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了之后,發(fā)現自己有能力去安撫兒子了。因為只要我內在的小孩不出來搗亂,我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態(tài)和兒子互動,而不是像兩個孩子在吵架。”
讓自己的心盡量安住在平靜和包容中
幾個禮拜之前的一天,已經晚上10點多了,張德芬看見兒子不但沒睡覺,反而在大發(fā)脾氣,而10點是她給兒子規(guī)定的睡覺時間。如果換了以前,她一定會想一堆討厭的后果然后一股腦拋給兒子:這樣發(fā)脾氣會影響你的睡眠質量,今天睡不好明天又要沒精神!。但是,現在內心變得更寬更平和了之后,她不再那么容易在意了。她平靜地走過去問兒子發(fā)生了什么事。”
原來哥哥在生妹妹的氣,氣她弄壞自己的東西。張德芬坐在兒子身邊,沒有一點怒氣和煩躁,只是靜靜地聽著他說妹妹的不是,偶爾附和著說:“哦,妹妹真是不應該,如果是我我也會很生氣。”
讓兒子發(fā)泄了一會兒之后,張德芬用比較輕松和尊重的語氣對他說:“那個被你一直罵的妹妹早已安然入睡,而你還在這里生氣,你覺得值得嗎?”
“我本來想睡覺的,但是剛才被氣得睡不著,心里一直在想著妹妹的不好。”已經靜下來的哥哥意識到問題不在妹妹,而在自己身上。
“對,這就叫強迫性思維,這很正常。”張德芬向他解釋。
“正常嗎,可我就是怎么都停止不下來啊。”兒子還是有些不放心。
“對,強迫性思維很正常,媽媽以前也這樣。”張德芬再次給兒子確認。
“那你是怎么改掉這個毛病的?”兒子很好奇。
“我就是慢慢修煉啊,打坐、吃素、上課,后來就不那么強迫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了。”
“我是不是不正常?我是不是有???我為什么會這樣?”兒子終于把心里的恐懼說了出來。
“你這樣正常得不得了,你和媽媽一模一樣的。所以媽媽能改,你也一定能改的。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。”張德芬終于在二三十分鐘后,讓兒子平靜了下來。
她坦言,以前的她不會愿意“浪費”這種時間,只說一句“你現在給我閉嘴”就好了。但是現在,她相信只要父母給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,孩子就有智慧處理問題,所以她會把無止境的時間開放給孩子。“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,媽媽的心情一定要在愛中,在平靜和容許當中。”
張德芬并不避諱自己現在仍然會因為控制不住,而和孩子發(fā)生沖突,但是她會告訴自己沒關系,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重新來。“重要的是相比過去,我現在幾乎不發(fā)脾氣,不僅是我和兒子的關系更加親密,而且他已經擁有了更好的面對情緒的能力。我改變,然后他改變,就是這樣。”
Q :你上一次和兒子發(fā)生沖突是在什么時候?
A : 大概是去年秋天。我平時工作很忙,所以很珍惜晚上家人一起吃飯的時間,特別是周末??墒悄莻€周末兒子卻因為白天玩得太累,不愿和我們一起出去吃飯。所以我們倆就擰在一起了。不過,幾天前也恰好發(fā)生了類似的事情,我已經可以欣然接受,并尊重他的意愿了。
Q :孩子發(fā)現過你身上的變化嗎?
A : 當然。有一次我出門時對他們說:對不起,媽媽要去上課了。女兒就回應說,我喜歡你去上那個課,每次上完課回來你脾氣都好好哦。老師是怎么做到的,怎么上上課就能讓你脾氣那么好呢?
Q :如果沒有這幾年的自我修煉,你的兒子將來可能是什么狀況?
A : 大概像我哥哥那樣吧,很成功但卻很不快樂。他到現在還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,脾氣一上來就六親不認,也因此在人生道路上跌過好幾次重跤。
Q :有沒有你父母曾經做過的、讓你不開心的事情,你決定一定不要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的?
A : 嗯。我爸爸常常把一雙沉重的大手搭在我肩上,對我說,你快樂我才快樂,我一生的幸福就在你身上,你一定揚眉吐氣。這讓我感覺好重,好累。孩子不應該被當成父母的產業(yè),因為父母自身不夠出色,而想透過孩子把自己的夢想活出來。
Q :如果可以給父母一個提醒或建議的話,你會說什么?
A : 孩子有問題,父母第一個要想到的就是修正自己。如果大家仔細想一想,會發(fā)現我們在指責任何人的時候,其實矛頭是指向了自己。我們通常會把自己的問題投射到別人身上,這一點在和孩子的關系上,尤其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