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務(wù)必告訴孩子:如果有人打你了......再忙也花
更新于 2018-10-10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教育界曾經(jīng)有一個課題是:“你的孩子,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,你會教育孩子怎么辦?”
也許看完文章您會有很多的收獲心得。
教育界曾經(jīng)有一個課題是:“你的孩子,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,你會教育孩子怎么辦?”
辯論很多,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:
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;
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;
如果不是什么大事,則要懂得吃虧;
打回去啊。
讓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: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去游樂園玩,周末的游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澡堂,每個人都自顧自,似乎沒什么交集。
女孩很喜歡去游樂場,三歲了,孩子多的地方,似乎總是感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。
忽然間,一個男孩沖了過來,奪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,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臉。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,因為女孩的臉一下子撇了過去。
女孩沒有哭,她比媽媽的反應(yīng)更加決斷和直接,她伸手打了那個小男孩,打在了那個男孩子的手臂上。
男孩子開始大哭,女孩和媽媽站在原地。女孩還是會膽小,不停地往媽媽身上湊。但她知道,媽媽從來不隨意批評她,犯錯需要承擔責任,女孩認為她并不是主要的過錯一方。
男孩撒潑打滾躺在地上,女孩和媽媽站在一邊。
這時候男孩的母親跑了過來,抱著兒子說,“是不是妹妹打了你,是不是妹妹打了你。”
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,只說:“妹妹打我”。
他的母親一邊斜著眼,一邊惡狠狠地對女孩的媽媽說:“你得讓你女兒道歉。”而她似乎并沒有看到,女孩臉上還有她兒子的淺淺的掌印。
女孩的媽媽并沒有發(fā)火,只是告訴了男孩母親整個事情的過程:
⊙ 你兒子先打了我女兒,而且打在臉上,你兒子手上的玩具就是從我女兒手上奪來的;
⊙ 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的手印,你可以仔細看;
⊙ 你兒子向我女兒道歉的話,我女兒也可以向你兒子道歉。
男孩的母親在聽完整個過程后,斜了一眼女孩的媽媽,抱著兒子就走。每一個孩子的模樣,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(yǎng)。此時,一個孩子的家教顯露無疑。
看到男孩走了,女孩看起來很高興,摟著自己的媽媽又親又抱??吹贸鰜砼⒑芟矚g媽媽的處理方式。
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“校園欺凌”的新聞:
· 1月18日下午,曾獲得過廣州市“三好學生”稱號、廣州市“硬筆書法”二等獎和廣州市省賽征文二等獎的陳琪琪,因不堪校園暴力,在花一樣的年紀選擇用自殺來反抗校園欺凌。
· 5月21日上午,平江十一中八年級149班學生張佳興與吳瑤琪發(fā)生小矛盾,社會青年羅××等兩人得知情況后,于下午2點10分翻越圍墻入校,與該校張佳興等對吳瑤琪實施欺凌行為,并被圍觀學生
其實孩子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。
凱瑟琳·凱利·萊內(nèi)曾經(jīng)有一句話是:為什么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,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,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。
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,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。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虱子,它們牢牢地抓著,怎么也甩不掉。
不傷人是一種教養(yǎng),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。而這一點,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,就開始需要讓TA知道了。
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:上面案例中,女孩的媽媽在看到孩子被別人打,女孩還擊的時候為什么沒拉住她?因為這位媽媽相信自己孩子的判斷,而事實也證明,在孩子的心中,永遠是愛憎分明的,TA們對于愛TA的人充滿著好感,對傷害TA的人會回擊,而這又是人最初也最珍貴的棱角。
對別人的傷害忍讓,甚至以德報怨的教育方式,可能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的判斷,讓傷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隨意被傷害,其實就是一種本能。
(1)教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權(quán)利,學會表達自保的意愿
“不對,不是這樣的”
“你打人不對!”
“這是我的東西,還給我!”
無論是自己的意識,身體還是物品,這些對自我權(quán)力堅決的捍衛(wèi),會讓對方知道你不是那個可以任由人揉捏的軟柿子。
因為很多孩子在最開始打人的時候都是帶著試探,你不反抗,只知道哭鬧,他則會越來越過分,他會慢慢跨越正常人際相處的那個范圍,來搶奪原本屬于你的權(quán)利。
捍衛(wèi)自己的權(quán)益,這在孩子人際交往能力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因為意味著自己的一個底線。將別人對你的欺負在試探中就扼殺掉。
(2)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技巧
一位爸爸興致勃勃的去觀摩女兒排練芭蕾舞,卻意外的發(fā)現(xiàn)有個小女孩壞笑著故意踩了一下自己女兒,然后用力的把女兒推倒在地。
而這時候,老師回過頭來,卻只是提醒他女兒要站穩(wěn),女兒委屈,那個推人的小女孩則回以得逞挑釁的眼神。
回家路上,爸爸和女兒聊天,得知女兒經(jīng)常被打后,驚訝的問女兒為何不還手?卻得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回答,女兒說:“因為你不讓。”
女兒說:“你說的盡量通過交流來解決。”爸爸愣住,啞口無言。然后教孩子:“再遇到這樣的問題,你要用暴力還擊!”
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在《開講啦》做客的時候,就告訴大家要增強自己的體格,要有體育鍛煉,不能一推就倒。
當然這一點因人而異,有的人就是會比較瘦弱。但是打不過,也不能任由人欺負。哪怕是拖著對方在泥里打滾,也要讓對方疼,不敢再來肆意欺負自己。
(3)接納孩子遵循自己的本能反應(yīng)。
當孩子打回去的時候,我們不必再虛偽的去說:“不能打人”。因為這是他所選擇保護自己的方式。我們要說的是分寸,即便是還擊,哪些地方不能打。
當孩子不還手的時候,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他不還手的原因。不要覺得他吃虧了沒用,而是接納他的情緒。
這個為什么很重要,因為這種共情會讓孩子有底氣,自己的選擇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。
而在這個基礎(chǔ)上,孩子才會慢慢衍生出自己的氣場:
我不愛動手,并不代表我就會被隨意欺負。
就算你比我強,我也不怕你!讓孩子堅定這份覺知很重要。
所以:
-
孩子,如果有人打你,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愿,不害怕地反抗;
-
孩子,如果有人打你,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,讓他們無處可攻;
-
孩子,如果有人打你,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,不讓人得逞,但也不讓人太傷。
不進一寸,也不失一毫。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有經(jīng)緯度的,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,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,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,內(nèi)心柔軟而有原則,身披鎧甲而有溫度。
孩子,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,不暖到燙傷自己,也不冷到凍傷身體,如果有人打你,就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擊。你的回擊越擲地有聲,你的未來更充滿坦途。
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,而你要學會愛著自己,從現(xiàn)在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