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句“等我有空”,讓多少關(guān)系變成遺憾
更新于 2018-02-08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我是一個很“懶”的人。
幾年前,智能手機剛上市沒多久,年輕人人手一個。
在過年期間我們?nèi)嫉皖^搶紅包的時候,我爸也曾經(jīng)表現(xiàn)出強烈的興趣,卻被我以“操作太復(fù)雜了,你們搞不懂”為理由就打發(fā)了。
爸爸也沒說什么,就樂呵呵地看我們搶得熱火朝天。
其實,當(dāng)時我只是嫌教他們上網(wǎng)太麻煩。
沒過多久,我爸生日,先生給我爸買了手機當(dāng)禮物,不僅教會他用無線網(wǎng),還告訴他如何使用微信,我爸這才得償所愿。
之前家庭聚會,年輕人全都低頭看手機的時候,老人總在旁邊喋喋不休:“你們眼睛都壞了,不要看了。”
現(xiàn)在年輕人還是排排坐、玩手機的時候,再沒有人說我們了。
反而父母、舅舅、姑媽們戴著老花鏡都在瞇著眼睛看,彼此還交流“呀,這篇文章我要轉(zhuǎn)發(fā)給你!”
我這才恍然大悟:以前父母的嘮叨里也有著他們說不出口的期待。
對于每天都在新奇變化的世界,他們也想努力參與其中,卻經(jīng)常只是試探地問著,生怕多添了麻煩。
原來,他們也在小心翼翼地靠近著我們的世界。
在你認(rèn)識父母之前, 他們是誰?
在網(wǎng)上看到一個專題,超級精彩,是一群外國網(wǎng)友把父母年輕時候的照片曬出來。
年輕人總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酷的存在,沒想到三四十年前的老爸老媽們,比我們現(xiàn)在還要潮,還要酷!
我也翻到過我爸媽的照片,包括我爺爺?shù)恼掌?/span>
30歲的時候,我爺爺風(fēng)流倜儻得像上海照相館門口的電影明星,我爸爸是籃球隊的最佳投手、颯爽英姿,而我媽媽剛生完我就燙著頭,穿著喇叭褲,絕對是辣媽一個……
可是,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不是這樣的,我媽不是每天去菜市場,就是追著孫子跑前跑后,我爸更是看不慣我每一條破洞牛仔褲……
總之,他們就是一個普通的稱呼——“父母”而已。
《奇葩說》里有一期辯題討論“父母該不該被送去養(yǎng)老院?”,兩方爭論不休。
蔡康永總結(jié)時一語道破這個命題的邏輯弱點:
“父母是老人,但首先是人,有自己的選擇權(quán)。”
生活中我們習(xí)慣性把父母當(dāng)了“父母”,而我們也都在自己的角色里“掙扎”。
考慮各種自以為的孝順,忘了每個人都有的屬于自己的一面。
那么,在成為父母之前,他們又是誰呢?
韓國電視劇《我親愛的朋友》非常特別,它記錄了一群老年人的友情故事。
老年人在這部劇里不再是誰的爺爺、奶奶、父母,甚至七大姑八大姨,而只是彼此陪伴了幾十年的朋友。
這群爺爺奶奶常常在一起聚會,跳起舞斗起嘴就像年輕的我們;喝過酒后,對年輕時發(fā)生的戀情八卦依然津津樂道;而糾結(jié)過的三角戀當(dāng)事人,老來依然耿耿于懷,有時甚至大打出手…
其中有個細節(jié)是參加過一次聚會,在回家的路上,一個老奶奶追憶過往事后,發(fā)現(xiàn)鏡子中自己這么老了。
感嘆道:
人真的好奇怪,年齡會長大,但是心里的靈魂卻長不大,永遠像當(dāng)年一樣。
這句話感動了我。三十多歲的我每每也會恍惚,還以為我是剛上大學(xué)的自己,怎么轉(zhuǎn)眼就成家立業(yè)。
原來,這種感受在老年人心里更深刻。
內(nèi)心的自己,是一個人的精神體,無論人的年紀(jì)多大,也依然有成長和參與世界的本能。
人老了,但精神依然要生長
老年人就只能穿得大紅大綠,背著孫子孫女的書包,“接地氣”地生活著嗎?
楊絳說,在暮年,我們勞頓的人生,才終于得到了一個真正的居所。
老年不是人生的垃圾時間,相反可能是一個最能做自己的時間。
我們總說要圓夢,要做自己,有時忽略了想要做自己的也不止是我們。
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老年生活,不只是安心養(yǎng)老,兒孫滿堂;
更是延續(xù)年輕時的快樂生活,繼續(xù)年輕時沒來得及完成的夢想。
現(xiàn)在養(yǎng)生知識隨處可見:早上醒來先刮頭皮、捶腿十分鐘,然后再揉腰一百下;每天五顆醋泡黑豆,再來一把紅皮花生……
許多老人用養(yǎng)生來抵御生命將逝的恐懼和暮年的孤獨。
但惜命不一定就會長壽,快樂地生活卻能帶來生命能量的滋養(yǎng)。
老年生活確實需要吃“老本”,不說健康、金錢這些“老本”,最重要的是還要有精神老本。
精神開放,對自我的探索不停止,這才是活力之源。
雖然年老會讓人受到很多的身體限制,但是探索和審美其實不會停止,而且反而會因為一個人精神體的成熟,感受更豐富更有層次。
人大了后最難的不是升職加薪,也不是如何學(xué)會養(yǎng)生逆齡,而是保存內(nèi)心的活力。被感動便哭,被點燃就笑,即使不再年輕,也依然會熱淚盈眶。
我爸本來不會上網(wǎng),去年過年期間,回家休息,我認(rèn)真地給他普及了手機的紅包玩法和網(wǎng)購。
就在我剛回北京不久,孩子生日的時候,我爸爸第一次用手機發(fā)了紅包,并且打了四五百字的長微信送出自己的祝福。我都能想象他戴著老花鏡一字一字輸入的樣子,
其中有一句讓我淚目:“女兒啊,教會我用手機之后,發(fā)現(xiàn)離你們更近了,視頻也可以,紅包也可以。其實爸爸不喜歡上網(wǎng)買東西,是想聽得懂你們說的話。如果還能聽懂,就證明我還沒有老……”
對于老年人來說,他們很可能每天都在遭遇年輕文化的錯愕瞬間,“你老了”這三個字總不經(jīng)意地被擺在隨處可見的角落。
叔本華這樣描述老年人的孤獨:
“活躍忙碌的生活到了此時也大都結(jié)束了。
這時,再沒有什么可期待的了,也不再有什么計劃和打算。
他們所隸屬的一代人又所剩無幾了。
周圍的人群屬于新的、陌生的一代,他們成了一種客觀的孤零零的存在。
而時間的流逝越來越迅速…… ”
在肉身的毀滅之前,所有的人老去,第一步是社會化的退行,而這與青春期的社會化是完全相反的兩個過程。
與后者的奮發(fā)相反,它寫滿了遺憾和孤獨。
年紀(jì)二字總讓人誤以為,我們坐上一艘遠去的時間之船,卻只能任由它飄蕩。
也許,該有一雙眼睛來“看見”年老后的世界,不是居高臨下地給予,而是像同路人那樣引導(dǎo)他們參與我們的世界。
如果說年輕的子女回家,是回到父母身邊,回到父母的世界里;
那么帶父母同行,則是邀請父母來到我的世界,此刻,與他們共享年輕的世界。
未曾陪伴的遺憾,終究是屬于雙方的。趕在遺憾來之前,別像視頻中的孩子,總以為來日方長。
青年作家蔣方舟,在一篇文章里寫自己的母女關(guān)系:
“與母親最好的關(guān)系是友誼,友誼比親情要幸運很多,價值觀做底,還有很多共同前行的記憶。
多年不見,忽然抬頭發(fā)現(xiàn)對方在平行的航道上,沒有一方被遠遠甩在后面,之前中斷的交往再次無縫地續(xù)上,情誼從未中斷過……
我錯過了她的最盛年,卻參與了她五十歲后的再次成長。”
是的,對一個更大的世界來說,我們之間,也許從來不是母子,父子這樣的人倫關(guān)系,而是這個茫茫世界的旅行者、同路人。
也只有這樣的平等,彼此遼闊自由;
有了這樣的陪伴,則天涯孤旅一路溫馨。
我所能想到最好的孝順,便是成年后,還能從一個更寬闊地角度,帶著父母他們走向更大、更新的自由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