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想出柜的女孩告訴我......
更新于 2017-11-29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收到一位女生的來信,她說,她想出柜了,但她很害怕。
她知道家里人肯定是難以接受,她害怕媽媽的責罵,更害怕會逼她和女朋友分開。
因為她的女朋友,已經先和家里說了,情況并不樂觀,女友的家里要逼她去相親結婚,還說要把她送去看精神病。
她說,其實在此之前,她也有意無意地向媽媽暗示了,媽媽其實是知道的,只是母女倆還沒有就這個問題正式聊過。
每次話到嘴邊就說不出口,就怕媽媽承受不了。
父母離婚多年,因為當時爸爸想要兒子,結果卻是個女兒。
她一直跟著媽媽過,媽媽把她當成了生命的全部,媽媽常常告訴她,她比男孩還要聰明還要棒。
所以,她很害怕,而且有時候當她想說這個話題的時候,媽媽就會說不聊了,還有什么什么事情要做。
在家里,同性戀三個字是禁忌。
郵件里,她講述了她們之間的故事。
她們是讀高中時候認識的,并成為好朋友,也許第一眼就相互有好感了,只是潛意識走得更快一些。
直到那次女友出事,兩人的關系才變得微妙。
高三畢業(yè)的假期,女友差點被堂兄性侵,逃脫之后去告訴父母,父母不相信,甚至反過來罵女友。
女友哭著告訴父母,父母最后卻說,事情搞大了都難堪。
女友極度地崩潰和恐懼,于是就跑來告訴她。
她非常氣憤,要給女友報警,但是女友害怕報警之后的麻煩事,更害怕看到父母的態(tài)度,最后還是沒有報警。
那天,她就一直陪著女友,哪里都沒有去。她們相互擁抱著,她感覺到女友的身體還在發(fā)抖,她緊緊摟著她,還吻了一下女友的頭發(fā)。
忘了過了多久,也忘記是誰先主動,她們的嘴唇碰在了一起,就像觸電一樣的暈眩。
當兩人回過神來的時候,都嚇到了,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,也難以描述當時的情緒。
后來,便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
她說,她們就像一對戀人一樣,接吻、愛撫,還有性。
而每次結束之后,又都覺得忐忑不安,她們也相互討論過原因,也約定過不能再這樣了。
但是每次倆人相擁親近在一起的時候,身體就不受自己的控制,每一次纏綿的快樂,都伴隨著內心的煎熬。
最初,她難以接受自己的狀態(tài),難以接受自己的性取向。
她也曾試圖和男生交往,甚至主動約男生開房,但是,卻一點生理反應都沒有,而每次這樣的時候,她就會想起女友的身體,每次她都很難受。
郵件里,她問我:
為什么會這樣?
為什么自己喜歡的是女生?
為什么自己是同性戀?
有沒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性取向?
她說,她現(xiàn)在很痛苦和茫然,她很想表明自己的性取向,但是她不敢,她和女友都沒辦法那樣灑脫。
因為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,也難以被父母和大眾所接受,而自己又可以怎么辦?
我坦誠地回復她說,這方面我接觸的很少,我也不知道。我所了解的是,目前并沒有確切的,可以通過醫(yī)藥或心理治療的手段,來「矯正」性取向的辦法。
關鍵是,性取向本身已不被認為是障礙。
我們國家在2001年的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》中,就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列表中剔除,這也標志著同性戀去病化。
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也曾發(fā)表聲明強調:
同性戀是人類性取向中的一種正常類別,而且對當事人和與其親近的人都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傷害。
所以同性戀本身并不是一種疾病或不正常,并且無需要接受治療。
同性戀形成的因素,有生理方面,也有成長環(huán)境、經歷、教育,與父母關系等產生的心理因素。
在網(wǎng)上也看過這樣一則新聞,有個男孩,求助心理專家,希望能解決他內心的痛苦。
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一直對異性不感興趣,反而跟男生會有興奮感。原來他媽媽從小就把他當女孩養(yǎng),甚至還給他穿過裙子。
這未必就是同性戀,也可能是性別認同障礙。
性別認同障礙后天產生的原因與家庭環(huán)境、社會環(huán)境影響有關系。
比如家庭長期的重男輕女,會使女孩在成長過程中,對自己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感到自卑,逐漸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。
比如發(fā)郵件的這位女生也說到,她爸爸希望生兒子,而媽媽又長期對她有種期待,她比男孩要更好更棒。
心理咨詢師何士慧分享過一個督導案例:
有位想要變性的男孩,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,咨詢師得知,他在兩三歲的時候,媽媽常給他穿裙子。
再進行深入的咨詢了解,咨詢師才得知,事情遠沒那么簡單,他媽媽在生他之前,還懷過一個女兒。
因為家里只想要男孩,最后就殘忍地把這個未出世的女兒流掉了,他的媽媽也因此非常愧疚。
這個男孩的出生,就像是在替他的姐姐活著,也像是為了給媽媽一些安慰。所以他沒有了自己的性別身份,所以他有強烈的做變性手術的想法。
同性戀的形成,跟父母的養(yǎng)育方式有關,也與父母對孩子的性別期待有關。
當父母執(zhí)著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,將男孩當女孩養(yǎng),或將女孩當男孩養(yǎng),都容易導致孩子性別角色的混亂,這會容易形成性別認同障礙,這也有可能會形成同性戀。
我在郵件中還告訴她,也許她現(xiàn)在,更重要的,是先接受自己的性取向。
另外,也盡量理解大眾對同性戀人群的態(tài)度。雖然沒有被大眾所接受,但比起多年前,社會對同性戀者的接納程度已經高了許多。
如若可以,也逐漸嘗試去尋求家人的支持和理解。
后來,她又回了封郵件說,我的回復,讓她感到很溫暖。
同時,她也知道,想得到親人的理解并不容易。女友對家里出柜的時候,就引發(fā)了很大的沖突,但是,她仍然很想有那份灑脫。
她記得女友當時說了一句話:“我想和她一起生活,我們是認真的。”
她說,聽到那句話,讓她很感動。這種真摯,比那些為了父母面子、為了傳宗接代而結婚,卻讓自己陷入不幸的選擇,要好不知多少倍。
她想起同性題材電影《蝴蝶》的場景,女主阿蝶把拖鞋從樓上踢下去時的灑脫和隨意:
“不小心掉下去一只拖鞋,索性把另一只也踢下去咯!”
因為阿蝶終于可以不再壓抑自己的感情,可以肆意地做回自己。
但是,她還不能,她還做不到。
她說,她覺得抱歉,不知道為什么上天要這樣對待她,她有種無處可逃的絕望。
她也想像美麗的蝴蝶般,破繭而出自由地做自己,但她現(xiàn)在只能自縛于生活中。
對此,我也不知道可以怎樣回答她,我想,我能做的,就是理解和尊重。
每一份真摯的情感,都值得被尊重和祝福。
每個人,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,戀愛取向、性取向,即使是不被社會廣泛接納的同性之愛。
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,每個人,是不是都應該有這種自由的權利。
蔡康永在《奇葩說》節(jié)目里曾說到,他是唯一一個出了柜還健在的人,因而“太孤獨”。動情之處,當場淚崩。
他說他唯一能夠做到的事,就是向爸爸媽媽證明,我們不是妖怪,我們可以很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。
對于LGBT這個群體,即使我們做不到理解,是否可以尊重他們自己的權利,尊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?
因為每個人,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