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偷偷毀掉的孩子“第一殺手”, 不是磨蹭, 而
更新于 2019-03-22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01
「我不要做你的媽媽啦,再去找一個更年輕、更漂亮、更耐心的媽媽吧。」
「媽媽說這個話的時候,我的心在流血……」
這是怎樣一對「相愛相殺」的母女對話啊。孩子的話真是一針見血,哪疼扎哪。原來是主持人李小萌因為女兒的拖延癥而生氣呢。
講真,誰家的孩子沒犯過拖延癥,哪個媽媽沒有充當過「加速器」?
“上學要遲到了,磨磨蹭蹭干嘛呢!”
“多吃點,人家同齡的孩子都這么高了,你還這么矮!”
“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,什么事都要人操心。”
上面這些話是不是特別熟悉?如今大人的腳步都放得很快,看到孩子磨磨蹭蹭,我們就忍不住不停地催促、提醒。然而最后父母催促得越多,孩子越愛磨蹭,也就越來越不自覺。
可是仔細想想,到底是孩子磨蹭,還是父母為了自己的生活節(jié)奏不被打亂,而強行加快孩子的成長節(jié)奏呢?
02
人的一生,在各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對應(yīng)的任務(wù)和責任,而小孩的時間,就是用來慢慢體驗世界的。
家長眼中孩子拖拉、磨蹭的行為,很多時候是他專注地感受世界、體驗各種新鮮事物的時刻。如果大人們總是以成人的節(jié)奏去要求孩子,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是一種傷害。
01. 每當做一件事,身后總有家長的催促聲,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產(chǎn)生依賴心理和被動意識。認為什么事都有父母幫忙操持,思想和行為上都會變得懶惰、懈怠,缺乏責任心。
02. 當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催促,突然不催促,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時,他反而會無所適從,迅速變得拖沓,全然沒有了主觀能動性,甚至漸漸充滿無力感、自卑感。
03. 催促的危害另一面就是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心理,從而做出反抗的行為,事事和父母對著干,叛逆的小孩就這么形成了。
幾年前,我曾經(jīng)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看過一篇熱傳的漫畫《媽媽,請等等我》,畫中的一字一句都很戳心:
媽媽,
你可以等我慢慢在你的肚子里長大;
你可以等我慢慢地長牙;
你可以等我慢慢地蹣跚學步,牙牙學語;
你是不是也可以等等我,讓我慢慢地熟悉陌生人,慢慢地表達;
讓我慢慢地學會克服恐懼,慢慢地擺脫內(nèi)心的掙扎;
讓我慢慢地看花、看云、看小蟲,慢慢地體驗這個世界的奇妙;
你是不是也可以等等我,讓我慢慢調(diào)整自己的生物鐘,慢慢地適應(yīng)你的時間表
......
媽媽,請等等我,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
可是你能不能還像我是個小baby的時候,那樣溫柔地對我說話。
教育孩子,從來不是靠催促,更多是春風化雨、潤物無聲的過程。
03
-
耐心地配合孩子的節(jié)奏
爸爸媽媽去思考,哪些事情的節(jié)奏是我們要堅持的,哪些事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節(jié)奏來,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折中節(jié)奏。
對于自己要堅持的、原則上的事情,比如「沒吃完飯不能離開桌子」,「晚上一定要在十一點之前睡覺」,你就需要堅持告訴孩子「先....... 再......」,帶動孩子的節(jié)奏,幫他們養(yǎng)成好習慣。
對于非原則上的事情,我們最好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節(jié)奏。
-
有時不是孩子故意拖拉,而是孩子真的不會
父母有時會高估孩子的能力,用 10 歲的標準去衡量 6 歲的孩子,也有時候是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力低,父母總以為自己的孩子應(yīng)該在中上水平。
可是,一來孩子的智力、能力發(fā)展不均衡,不一定樣樣精通;二來總有孩子在中等偏下的。所以,有的孩子可能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對家長的指令不熟練或者不明白。
-
幫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。
因為孩子往往沒有具體的時間觀念。你跟他說10分鐘,他不知道具體有多長。更不知道時間的珍貴。所以你跟孩子說2分鐘刷完牙,10分鐘吃完飯。孩子就算答應(yīng)了也未嘗明白。
不妨給孩子買一個計時器,比如沙漏。教孩子認識鐘表,設(shè)置一個鬧鐘等。然后跟他一起制定時間安排表,合理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,慢慢的就能培養(yǎng)出孩子的時間觀念,爸媽別太心急哦~
養(yǎng)育孩子,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。與其牽著它費力往前走,不如換個心態(tài),讓蝸牛牽著我們來散步。
孩子的磨蹭,大部分跟父母的引導(dǎo)有關(guān)。面對孩子,要問問自己,是不是自己太焦慮了?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?
父母多一些反省,就多幾分平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