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會再有人像他那樣愛我了”:這種情感陷阱,終將毀掉你
更新于 2023-10-08 ? | 瀏覽次數(shù) 0
“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么愛我的人了?!?/span>
這是我們在探討為什么不離開這段感情時,晴雪給我的回答。
和我見面的前一晚,她嚎啕大哭了幾個小時。
起因是,開車時鬧了些不愉快,她被情緒化的男友轟下了車。
當時已是深夜,她等了很久都沒等到回來接她的男友。
最后她蹲在漆黑寒冷的路邊,無助地哭......
痛徹心扉之下,晴雪預約了心理咨詢,讓我來陪她梳理這段倍感痛苦,卻又藕斷絲連的感情。
01 明明在一起很痛苦,為何我就是離不開? 雖然過去兩年多了,但我依舊記得初見晴雪時的情景。 她身材嬌小,長得可愛,卻總是紅著雙眼。 她有一個十分情緒化的男朋友,倆人一吵架就生氣、冷暴力。 脾氣一上來就摔東西,然后摔門就走,幾天都聯(lián)系不上人。 每次被男友冷暴力時,晴雪都感到非常害怕與自責。 她害怕這個男人就此悄無聲息地離開,自責于自己不夠好,把關(guān)系搞得一團糟。 然后,不斷壓抑自己的憤怒與委屈,去哄對方,直至他情緒緩和,倆人和好。 可每每再相處時,看到他那個懶洋洋、沒志向的模樣,她又忍不住懷疑自己的選擇: “跟這個男人繼續(xù)下去,真的有未來嗎?” 就這樣,在一次次的爭吵、求和、懷疑、再爭吵中,晴雪越來越痛苦。 在周圍的人看來,晴雪聰明漂亮,又是名牌大學畢業(yè),還有一份穩(wěn)定高薪的工作,現(xiàn)在這個男人遠配不上她,早該分了。 可晴雪卻說: “他不鬧脾氣的時候,對我還是很好的。而且,誰知道離開他之后,我會不會遇到更差的?” 好像無論身邊人怎么說,她都還是堅定地認為: 自己不會遇到,也配不上一個更好的男人。 “不配得感”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,把她困在了痛苦里。 如此優(yōu)秀的一位姑娘,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? 經(jīng)過咨詢,從晴雪當下的行為模式追溯到原生家庭,一些答案漸漸浮出水面: 一是,父母一貫的“哭窮式教育”,逼著她早早學會聽話、懂事,不給別人添麻煩。 小時候,晴雪的家庭條件不太好。 家里只靠爸爸一個人掙錢,媽媽在家?guī)齻€孩子。 不至于餓肚子,但別的什么需求就算了。 直到現(xiàn)在她還記得,當時在街上看到那雙漂亮的紅皮鞋后,她被媽媽硬拽著拖走,還不斷地被罵著: “你能不能懂事點?我們哪有閑錢給你買這么貴的皮鞋!” 那是她人生第一次體會到羞恥感,那時的她就明白: 她配不上那雙紅皮鞋,那不是她穿得起的。 父母教育的話,也常常是: “咱們家窮,你懂事點,爸爸一個人掙錢養(yǎng)家很辛苦的?!?/span> “我們家比不上別人,你好好讀書,以后出人頭地就什么都有。” 類似這樣的聲音,更是不斷在她的心里打下烙印,讓她更堅信: 自己配不上那些好東西。 懂事的晴雪,早早就學會體諒父母賺錢不易,每每看到父母為錢發(fā)愁,更是覺得自己的需求會讓父母為難。 所以,無論想要什么,她都不敢說,也覺得自己不該說。 從來不敢主動索取什么,經(jīng)常被夸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。 因為懂事,直到高中,她穿的、用的都是姐姐“傳承”下來的舊東西。 再者,父母也經(jīng)常忽略她的需求和感受。 因為一直都是穿姐姐的舊衣服,所以她一直有個“能有一件新衣服”的小愿望。 可這樣的小愿望,從未實現(xiàn)過。 甚至還被剝奪了。 一年春節(jié),姑媽給她和姐姐帶了兩套新衣服。 雖然自己的大了點,但她還是很高興,很喜歡。 因為,她終于有了一件新衣服。 可沒高興多久,媽媽就把她的新衣服大方送給了過來玩的表姐。 沒有征求過她的意見。 還撂了一句,“反正你也不合適,明年再穿你姐的那件就好了!” 她委屈地哭了,媽媽卻指責,“哭什么哭,怎么這么不懂事?” 就這樣,在從小到大的情感忽視之下, “我不配”成了晴雪的自我設(shè)定,這是她內(nèi)心難以驅(qū)逐的聲音。 02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差評師 晴雪從小習得的“不配得”的底層信念,讓她在面對自己的需求時,都習慣性地壓抑和否定: “沒必要”“算了”“我不配”…… 在她已經(jīng)足夠優(yōu)秀了的時候,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。 哪怕周圍的人都夸她:“你很厲害呀”、“我都很羨慕你啊”…… 她的腦海里還是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回響: “不,我很差勁?,F(xiàn)在得到的這些,都是運氣而已,真實的我就是個垃圾?!?/span> 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下,“高配”的她無論做什么,都會在潛意識下做出“低配”的選擇: 感情上,明明有更好的追求者可以選擇,她卻覺得自己不配。 選擇了學歷、能力都不如自己的男友,哪怕對方“爛泥扶不上墻”,也無法離開,甚至卑微求和。 工作中,明明有升職的機會,卻覺得自己配不上,不去為自己爭取更高的職位和更可觀的薪資。 連被領(lǐng)導表揚業(yè)績,她也不曾心安理得地接受。 而是覺得自己只是靠運氣,還不夠努力,不夠優(yōu)秀。 害怕著,哪一天自己就會被他們嫌棄、厭惡。 就連生活中看到那些已經(jīng)買得起的東西,她卻還是覺得自己配不上。 甚至下意識地拒絕擁有。 對晴雪來說,比起決定這段感情去或留更重要的是,重新建立起自我認同。 所以,在咨詢里,我引導她耐心陪伴自己,安撫內(nèi)心的恐懼。 帶著她不斷與自己的內(nèi)心對話,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,去試著打破固有的那些負面評價。 她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,自己已經(jīng)是一個非常優(yōu)秀的人了。 她開始喜歡,相信自己,也越來越堅信:自己值得更好的伴侶和更健康的關(guān)系。 于是,晴雪和男友分手了。 她的生活也在逐漸變好,她遇到了更多優(yōu)秀的追求者,最近正做著甜蜜的抉擇。 03 如何擺脫不配得感,活得更舒展? 晴雪的故事,是當下很多女性的縮影。 “我不配”、“我不值得”的聲音,或許曾深深困擾著她們。 當然,我們再去談論這些,不是為了指責過去遭受過的不正確的對待。 而是希望能察覺,為什么會成長為今天的樣子,并思考如何去改變。 比如,我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感和自我認同,擺脫不配得感? 根據(jù)多年與來訪者的咨詢經(jīng)驗,我總結(jié)了3個比較實用的方法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: a. 標記負面想法 把自己腦海中的負面想法寫下來,重新審視。 并在后面寫下與之相反的積極想法。 體驗消極想法和積極想法帶給自己的不同感覺。 比如,記錄下“為什么我又遲到了,我真是什么事都做不好”的消極想法,再寫下“我只是遲到了這一次,而且事情也沒搞砸,進行得挺好的呀”這樣一個積極的想法,去感受其中不一樣的體驗。 b.贊揚自己的積極改變 經(jīng)常有意識地鼓勵自己,夸獎自己的積極改變。 比如,“雖然我的演講并不完美,但同事們都積極參與并發(fā)表看法,這意味著我的目標達到了?!?/span> 在往后的工作、學習、生活和交流中,不斷去疊加體驗這種對積極改變的覺察感。 c.巧用“配套效應” 心理學上,有一個“配套效應”。 它源于法國哲學家丹尼斯·狄德羅的一次生活經(jīng)歷: 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(zhì)地精良、做工考究、圖案高雅的睡袍,他非常喜歡。 可當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家時,總覺得家具風格不對,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。 于是,為了與睡袍配套,他把舊的東西先后更新,最后讓書房跟上了睡袍的檔次。 我們的大腦有這么一個神奇的機制,為了讓自己配得上高級的東西,會不自覺地想要成為與之相“配套”的自己,接著付諸行動。 所以,不妨先試試給自己準備一個有價值的事物。 比如買一件有價值的衣服,發(fā)展一個有價值感的興趣愛好,結(jié)交一個有價值的朋友……通過這樣的“配套效應”,逐步提升自我價值感。 -THE END- 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