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西方文化強調(diào)家庭成員彼此平等獨立的關系,東方文化中更強調(diào)家庭成員間關系的融合,免不了會有彼此干涉,界限不清。
中國人常說,嚴父慈母,這實在是對父親功能的限制,因為父親也可以很溫柔的。我理想化的一個父親,是這樣一個狀態(tài),他跟他人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邊界,但是他也有溫柔的能力。很多父親,他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(tài),所以他需要用過度嚴厲來偽裝得像一個男人。實際上,是在拼命掩蓋自己沒有長大的這一部分。如果大家想象一下,青春期的男孩,在他喜歡的女孩兒面前如何的裝模作樣,你就可以理解已經(jīng)有了兒女的男人,在孩子們面前那么嚴肅,是在干什么。媽媽對家庭的事過分控制,有可能指責,有可能嘮叨,總是對孩子說很多話,這樣實際上就是在通過她的嘴巴滿足她的幸福。——簡單說,這個媽媽還停留在“口欲期”。(嬰兒用嘴巴跟世界鏈接)而一個已經(jīng)做了媽媽的成年人,過分地嘮叨,也是過度用嘴巴跟世界鏈接,那么多的攻擊性和情緒都是通過嘴巴說出來,說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對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,這樣的現(xiàn)象在中國的家庭其實非常常見。如果以上兩點形成一個畫面,可以想象,一個家庭,爸爸是在裝模作樣地嚴肅,媽媽在嘮叨,孩子就在那備受虐待。在中國的家庭里,最容易被談起,也最容易掩蓋其他事實真相的,就是孩子的學習。爸爸媽媽跟孩子沒有任何的話題,只能夠談學習,這是被中國家庭談論最多的事。大家都躲在學習的后面,感覺比較安全。當父母開口談學習時,就是他們掩蓋他們內(nèi)心的恐懼和不安,而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處理,所以就拿學習這塊遮羞布來擋住。還有家庭里不能夠談什么,比如說性,這個話題是被高度限定的一個。如果爸媽,把自己內(nèi)心修通好了,就不會有那么多恐懼來限定孩子。當父母在孩子說到某個話題時感到不安,不讓孩子討論,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,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無意識在著急,有個需要解開的心結。如果父母在此時,能夠不斷地清理自己的結,那么孩子將獲得家族方式的解放,因為這個結,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無意識地給植入的。當然,我們畢竟是社會人,有時會有意識地回避一些問題,這是可以的,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,這個限制不是因為自己的某個情緒,是為孩子,是為了維持家庭之間必要的界限。這就需要兩個人或一家人共同約好的回避。現(xiàn)在很多國家對中國的一個印象是,全世界華人的孩子都在學鋼琴:鋼琴是一個高度象征化的代表,中國人給它賦予了很多的意義,比如,高貴、優(yōu)雅、階層等等。家長希望靠鋼琴,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。另一方面,學鋼琴也隱含著一些攻擊性的需要。比如,家長帶著孩子去考級,看自己的孩子把別人打敗了。現(xiàn)在孩子參加很多藝術、其他的培訓班,這是我們那時候都沒有的,反過來想,他們應該羨慕我們,因為我們那時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東西。比如說,象征化低的東西,如泥巴、棍子,或一些小動物。大家知道,現(xiàn)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如此地親近大自然,這也是現(xiàn)在孩子們比較悲哀的一面。過度象征化會導致虛偽,導致一個人實際的生活能力的降低,還會導致過度的情感隔離。在可以直接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時,他不說,反而說,我給你彈一首曲子...這也可以看到,心與心之間遙遠的距離。這里面包含著害怕,害怕跟另一個人親近。現(xiàn)在社會上,很常見的一個詞“拼爹”,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。入學前,老師先要調(diào)查,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。好像現(xiàn)在這個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,但是很多老師還潛伏地在做。孩子們之間,談論的也是,我爹是做什么的,我媽是做什么的。拋開社會道德的大旗來說,我仔細體會了一下,這種言論的心理動機是什么?一個人的背景把這個人本身給掩蓋,對于父母來說,過度在孩子面前證明自己的社會背景,說明他心里很虛。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個好父母,所以需要這些背景來擋住前面,來隔離孩子跟真實的自己靠近。說到底,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,而他們又害怕孩子們看到這一點,所以,就努力地編制了一副宏偉的背景,來擋住孩子的視線。很遺憾,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讀心器,孩子心中非常清楚,他們的父母在做什么。
每個大人都當過孩子,仔細回味一下,應該不難體會到這點。
只是孩子們很善良,所以,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個好觀眾,為了顯得逼真,一開始,他們往往也會復制父母的言行,在學?;蛏鐣蟻硇麄鞲改傅纳鐣尘啊?strong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outline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">代價是,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真實的自我價值,因為在虛假中呆得太久了,就忘記了原本的真實。同時,社會中,老師和某些同學,會迎合這樣一種行為,被華麗的背景所吸引,而忽視真實的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,他的內(nèi)在潛能和特點是什么。在表面上的社會迎合和贊嘆下,孩子就會慢慢地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,回應式地對父母的背景為榮為傲。就像繞在大樹上的藤,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樹上。相反,家庭背景也成為另一些家庭發(fā)展自卑的土壤。孩子們在父母過度的遮掩中,聽到父母心中認為自己不好的聲音。善良的孩子也會呼應父母的心聲,將自卑的種子種在自己心里,在學校羞于談及父母。大家常??匆娫趯W校中,有這樣一些可憐的孩子被欺負,這些孩子往往傳遞著這樣一種信息: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,不值得別人尊重。而這種羞愧,會成為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擊靶。周圍的孩子就會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,回應式地來欺負他,讓他重復體驗到“我不夠好”,從而加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理動力。這樣的孩子以后在社會上常常會不平凡,要么成人后,憤怒地來力爭更大的社會背景;或者破壞社會(極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);要么自怨自恨,來吸取周圍人的能量。他會無意識地制造出很多事件,讓身邊的人卷入悲傷的大海,或者帶入憤怒的火山。所以,在他身邊的人,常常會被動感受到一種無能的感覺。就如當年,孩子體驗到父母用背景來壓低自己,不讓真實的自己得到成長和發(fā)育。
這種情況,往往揭示的是,一個家庭有被掩蓋的問題,但孩子是這個家庭系統(tǒng)中最弱的環(huán)節(jié),他們敏感、善良,為了維持家庭的存在,把他們表達不出來的問題,用自己的癥狀,甚至犧牲來拯救家庭,甚至,拯救家族。
所以,我想呼喚每個家庭成員,承擔起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,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內(nèi)心世界,借由他們的勇敢來看看自己可能在回避的問題。
這些問題里面往往是父母被壓抑的真實自我,有的時候,人們會很恐懼看到這一點,這常常涉及到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和自尊,是真實的強大,還是虛張的強 大。
6、過度工作化
我遇到很多的家庭,父母都在拼命地工作,把孩子忽略了。
他們?yōu)槭裁匆疵毓ぷ髂兀?/span>
家庭里是一個少講理、多用情的地方,是一個很容易接近真實自我的地方。如果家長有很多時間在家,他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,會在家庭情感里卷出自己的脆弱。
很多孩子被父母的過度勤奮工作給毀了,孩子被極大地忽略了。這樣的父母對國家、民族的確做了很大的貢獻,但實在是虧欠伴侶和孩子太多了。
7、過度指責
比如說,有的孩子很聰明,也沒什么其他問題,但是成績特別不好。那么,可能是孩子想用成績不好的方式來跟父母進行連接,但這種連接是病態(tài)的。孩子想表達的是:如果我有某種缺陷,就可以給你機會來指責我。
一個家里父母常常相互指責,或是指責孩子,盯著對方身上有沒有什么錯誤和缺點,然后去攻擊,這是家庭成員之間沒有界限的表現(xiàn)。
8、家庭角色不平衡
這種在中國家庭中也比較常見。比如說,爸爸在家庭一直處于一種消失的狀態(tài),而媽媽擁有這個家庭過多的權力。
這個一方面會影響孩子對于性別的認同感;一方面也是用這種方式防止父親在這個家庭中失控。
爸爸的攻擊性和侵略性要強一些,而媽媽呢,就算它再兇悍,也是具有母性的,所以,對家庭的傷害就會少很多。
就是一個沒有分化好的男人,跟一個沒有分化好的女人結婚,然后有了一個孩子,這個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種很黏糊的關系。因為他們怕這種黏糊的關系帶來的錯亂,所以他們有意無意地邀請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進入家庭,這就是關系入侵。這樣子呢,就稀釋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關系,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家庭的特征,三代人像一鍋粥那樣的在煮著。可以用一句話說明結構式家庭治療和系統(tǒng)式家庭治療有什么區(qū)別。結構式家庭治療非常強調(diào),夫妻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軸,不管怎么樣,要把這個軸守穩(wěn)、守清楚,只要是這個軸在,這個家庭的根基就沒有問題。在中國的家庭,有很多是將這個軸的權力,拱手出讓給孩子的爺爺奶奶,或外公外婆,這樣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很多內(nèi)心沖突。解決中國家庭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,鞏固夫妻聯(lián)盟,一起抵御“外敵”。單從這個角度來做,一個家庭也不會出太大的問題。我知道這樣說,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,因為很多老人退休后,他們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孫子身上,如果我把他們這樣做的潛意識用心給說破的話,我估計我會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關系,但是想一想,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,我覺得還是值得的。 10、功利化的關系
無條件的愛是,我愛你,不是因為你是誰,而是你擁有了什么。功利化的愛,是你必須會彈鋼琴我才愛你,或者說,你必須在社會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愛你。
這種有條件的愛,反映在親情里,尤其變得悲哀。如果家庭中的血緣之愛、親情之愛被加入了這些功利性的東西的話,就很不知道生活還有什么意思。
籠統(tǒng)地說,我對某個人功利性的愛、有條件的愛,是為了隔離我對他無條件的愛。
人格沒有成長好的人,在原生家庭沒有分化好的人,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他覺得恐慌,會讓他覺得失去自己,所以,他需要用這種有條件的、可以外化的方式,來隔離跟另一個人親密的關系。同樣的,就是一種愛無能的狀態(tài)。
最后,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一個人的分化是否好的程度。
舉個例子,你住在集體宿舍里,你在凌晨兩點鐘時,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,結果是你快樂的程度,跟別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。也就是說,你有多快樂,別人就有多痛苦。
在沒有分化的關系中,某一個人的快樂,就是另一個人的噩夢。
如果你住的是一個獨立的房間,隔音效果還比較好,那就是你晚上隨便想唱什么,就唱什么,你快樂的程度對他們沒有什么影響。
這就喻指分化得比較好的。
在家庭中的關系,如果爸爸媽媽在人格上有依賴,沒有分化和獨立的能力,孩子的離開就注定損害了父母的利益,所以孩子就會生各種各樣的身心疾病,最嚴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癥,因為精神分裂癥永遠都無法走出家庭。
我相信,好的狀態(tài)不是相濡以沫,而是相望于江湖。
-The END-
文章整理自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小編刪除